今天是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  • 抓好文化扶贫 共建全面小康
  • 来源:秭归政务中心 发布时间:2017-12-26 14:45:01 字体:[ ]
  • 本网讯(记者 向晓飞)近年来,秭归县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脱贫规律的认识,围绕抓保障、建阵地、强基础、调结构,扎实推进文化扶贫系统工程,让群众既“富口袋”又“富脑袋”,以文化扶贫助推文化小康,促进了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,推动了该县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。

    天池垭村文化展板

    位于秭归县两河口镇和梅家河乡接合部的天池垭村,远离县城,地处偏僻,如今已成为洋溢着现代气息而又不失拙朴自然的世外桃源。黑化的宽阔柏油路穿村而过,路边分列着一排排修葺一新的农舍。白墙黛瓦,飞檐隆脊,朱门格窗,花木掩映。在居民房屋的外观立面上,一些体现乡土风情,传承历史记忆,留住浓郁乡愁的字句漫画和传统的家训格言令人印象深刻,深受教育。

    改造后的居民点

    自今年9月以来,在天池垭村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,大力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、危房改造、环境整治、文化建设为重点的美丽乡村试点建设,促进了该村环境面貌大改善。与此同时,天池垭村将“立壮志、改陋习、树新风”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,积极开展“道德模范”、“脱贫示范户”、“最美媳妇”、“最美老人”、“文明家庭”、“清洁家庭”等评选活动,发布“孝道红黑榜”、“乡村贤达榜”、“善行义举榜”,成立“红白理事会”,狠刹农村人情风、赌博风,开展白色垃圾治理,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。挖掘乡村文化、屋场文化、家族文化、田园耕种文化、民俗风情文化,让文化上墙,潜移默化,以文化人。

    通过“立、改、树”,践行“礼、信、孝、善、勤、俭”新民风,天池垭村以“精神脱贫”助力“精准扶贫”,以“文明新风”添彩“美丽乡村”。

    2017年元宵节采莲船表演队

    近年来,秭归县坚持“一条线”贯穿抓保障,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、均等化为主线,不断强化制度保障、经费保障和政策保障。该县组建了文化扶贫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,将文化扶贫纳入年度精准扶贫考核内容。近三年来,全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及事业费投入均达4000多万元,增幅高于一般公共预算经常性支出增幅。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全口径投入1000多万元,加快贫困村文体广场和文化室建设,让文化惠民项目真正惠及最需要的人群。

    送书下乡

    秭归县坚持“一揽子”统筹建阵地,全面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,构建起以县级“四馆两场”、乡级“一站一场”、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“七个一”、自然村落“六小文化”为主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。县图书馆、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,屈原纪念馆为三级博物馆,建设了县级数字图书馆、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,新建了县体育馆、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、完成县影剧院改建。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了国家三级站以上标准,创建了15个特色文化村,挂牌55个非遗传承基地。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、文化广场覆盖率达100%。完成广播“村村通”13907户、“户户通”25300户。全县有线电视用户总量达到7.3万户,入户率居全市首位。

    秭归县坚持“一竿子”到底强基础,把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,着力破解文化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。将193个村(居)划分为2035个村落,探索开展“六小”村落文化建设。创新开展“立壮志、改陋习、树新风”活动,挖掘脱贫攻坚先进典型50多人,让贫困户富脑袋的同时富口袋,还培育文化品牌创特色,培植了茅坪镇陈家坝村等村落文化品牌。4支乡村文艺团队获得全省“百佳”社会文艺团队称号。招募文化志愿者4000人以上,活跃在基层一线,宣传扶贫政策,开展文化活动,宣扬自力更生典型,引导群众逐步实现精神脱贫。

    非遗展厅

    秭归县坚持“一体化”推进调结构,深入挖掘屈原文化、端午文化、柑橘文化内涵,促进文、旅、农三产有机融合,一体推进,调优产业结构,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,让文化扶贫能接地气、更聚人气。全县现有“四上”文化企业19家,发展文化经营户和中心户639家,农家乐385家。每年举办多场“脐橙采摘节”,连续八年举办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。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,提振了干事创业“精气神”。

    今年8月中旬,全省文化扶贫工作推进会召开,“秭归经验”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。

  • 编辑:王茂胜    审核:王永
  • 【返回顶部】 【打印本稿】 【关闭本页】